他当十几年军长,被外调当副军长,20年后当大军区政委,功不可没_谢振华_李德生_沈阳军区
1977年12月28日,北京城寒风凛冽,谢振华站在军委办公厅的大门口,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,整理了一下崭新的军装领口,神情坚定而从容。
“报告!”他在罗瑞卿办公室门前立正敬礼,声音干脆有力。
“老谢!”罗瑞卿迅速从办公桌后走出来,握住他的手,语气中满是欣喜,“可真盼着你回来呢!”
两位老战友的手紧紧握在一起,目光交汇中充满了岁月的沧桑。罗瑞卿打量着谢振华,笑道:“瘦了不少,也显得苍老了。”
谢振华轻轻一笑,带着几分自嘲:“头发是白了,但心还是红的。”
罗瑞卿请他坐下,认真地说:“军委决定派你去沈阳军区担任副司令,协助李德生同志的工作。”
“坚决服从组织安排,我明天就动身!”谢振华满怀激情地回答。
展开剩余82%“急什么呢?”罗瑞卿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总得先把东西收拾好,准备周全。”
“没什么好收拾的。”谢振华眼中闪烁着光芒,“三年没工作了,我恨不得立刻飞到沈阳去!”
离开军委大楼时,谢振华裹紧军大衣,雪花越下越大,但他内心却如同火焰般炽热。走到长安街对面时,他忽然停住了脚步——李德生正从京西宾馆缓缓走出。
“李司令!”谢振华快步上前,敬了个军礼。
李德生愣了一下,随即笑着热情握手:“老谢!罗秘书长跟你谈过了吗?”
“谈过了,我正准备买票去沈阳向您报到!”
李德生看了看表,眉头微皱:“现在都下午四点了,明天又是元旦……”
“没关系,工作最重要!”谢振华毫不犹豫地打断。
李德生沉思片刻,关切地问:“老谢,你家里人都在北京吧?”
谢振华点头,声音略带疲惫:“三年没好好团聚了……”
“那你更不该急着走。”李德生拍拍他的肩膀,“元旦是团圆的日子,先陪陪家人吧。我这边还有几天会议,咱们节后一起回沈阳。”
谢振华欲言又止,李德生看穿了他的心思:“放心,罗秘书长那边我会替你说。”
当天晚上,谢振华家里难得地亮起了温暖的灯光。妻子从橱柜里拿出珍藏的腊肉,三个孩子围坐在桌边,眼睛里满是期待地盯着父亲。
“爸,”小女儿怯生生地问,“这次您不会又走了吧?”
谢振华鼻头一酸,抱紧女儿:“不走,爸这次真的不走了。”
话音刚落,门铃响起。谢振华开门见到军委办公厅的通讯员。
“谢副司令,总政治部紧急通知您,节后再赴沈阳报到,务必和家人团聚过节。”
谢振华愣住了,合上门,反复看着通知,忽然似有所悟,转身对妻子说:“快,把酒拿出来!今晚咱们好好过个年!”
与此同时,北京医院的高干病房里,罗瑞卿正和李德生谈话。
“老李,多亏了你的提醒。”罗瑞卿有些愧疚,“我只想着工作,竟忘了老谢这三年经历的艰辛。”
李德生给罗瑞卿倒了一杯水,感慨地说:“谢振华同志不简单,74年那会儿他为了保护下属,独自承担了全部责任。”
“是啊……”罗瑞卿叹息,“这样的好同志,我们更应该珍惜。”
元旦过后,驶向沈阳的列车上,李德生和谢振华面对而坐。
“李司令,”谢振华终于忍不住,“那天您是不是……”
李德生笑着摆手:“我只是实话实说给罗秘书长听了。老谢,咱们带兵的都明白,一个顾家的军人,更懂得保家卫国。”
谢振华望向窗外飞速掠过的雪原,喉咙哽咽:“谢谢您……”
“别客气。”李德生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文件,“这是军区的冬季训练方案,你得赶紧熟悉。”
谢振华像得到宝贝般专注地翻看文件,李德生望着他的侧脸,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在沈阳军区,李德生对谢振华十分信任。每次会议上,他都说:“谢副司令实战经验丰富,大家多向他学习。”慢慢地,“谢副司令”变成了“老谢”,最后干脆成了“振华兄”。
1982年春天,中央军委下达调令,任命谢振华为昆明军区政委。临行前夜,李德生在家中设宴送别。
“振华兄,”李德生举杯,“这次你要独当一面了。”
谢振华一饮而尽:“都是老首长们的栽培。”
两人谈笑到深夜,临别时,李德生突然从书柜取出一个布包。
“给你,这个送你。”
谢振华打开一看,是一把做工精致的军用指北针。
“54年授衔时发的,现在正合适——昆明那边山多林密,别迷了路。”
谢振华郑重地收下礼物。月光下,两位将军身影挺拔,军礼在雪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。
多年以后,退休的谢振华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1977年那个元旦,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节日。它不仅让我重新穿上军装,也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战友情深……”
而在另一本回忆录里,李德生对这位老搭档评价道:“谢振华同志教会了我,真正的带兵之道,不仅在战场上,更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
首页